雖然這一兩年大家在談所謂的 Business Continuity Plan (BCP,如BS 25599),但是不論從哪個角度看,資料的備份依舊是最為基本且不可或缺的一環。所以,大大小小的組織,都有自己的備份方法。從透過手動的方式將重要檔案複製到另一個硬碟,到全自動的線上即時備份,都是備份方式的一種。但是備份可不只是這樣子,備份的頻率、測試的方法與頻率、備份資料的保存期限、備份資料的保護都是必須一併加以考慮的。其中,備份資料的保存期限,除了考慮到資料本身保存時限需求(不管是企業本身或是法規的要求)外,儲存媒體的保存期限,也是大家所熟知的考量要素之一。另一個大家比較不常考量的,則是備份設備的本身的年限問題。這個問題在採用磁帶備份的方式時,是比較有可能的發生的。而光碟的部分,基本上目前還是向下相容,所以 DVD-DL 的設備可以讀 DVD、CD 等各種之前的格式。因為設備本身的改良而造成儲存媒體失效的風險相對來說是少了許多。
不過,現在開始問題又有了一些變化,原因在於 Cloud Computing 這項技術(或行銷術語)的引進。不管 Cloud Computing 這個名詞是如何的被濫用,這樣的風潮似乎並沒有稍退的跡象。一個層面的影響就是企業將資料(甚至是作業流程)放置於服務供應商,此時資料的備份就成了另外一個必須嚴肅考量的安全議題。而有些服務,甚至就是讓你將企業的資料備份到"雲端"裡。這類技術的應用,使得資料備份的問題必須重新加以審視與規劃。
其中將資料備份在"雲端"的應用,因為此時我們依靠的不再是可見的設備,而是服務供應商,所以服務供應商的服務年限,就是我們必須加以考量的。另外,資料在必要時是否可以匯出,而其匯出的資料格式是否能為其他系統或服務供應商所引用,都是必須加以確認的。以目前來看,這些問題的不確定性都相當高,也代表了其風險性是相對較高的。也難怪 Richard Stallman 會多次對想要採用 Cloud Computing 服務的用戶提出警告了。
相關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